中心教师集体编写的《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教程》即将正式出版,这是全国第一部出土文献与古文字专业研究生教材,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从甲骨文到秦汉文字全时段的古文字,成为领域内的预备人才。
金力祝福2023届研究生毕业快乐,前程似锦。三是复旦人不会选择守成。

大一伊始,祝辰浪踏入社会的课堂,在扎根村庄调研中发现复旦二字所承载的社会期许。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熟悉的前奏响起,全体毕业生高唱校歌,此去离别,向高处走,往远方去。母校作为坚强后盾,将会永远牵挂你们,守望你们,祝福你们。2017年6月的一个清晨,来自津巴布韦的帕斯卡收到一封邮件。正青春、向远方,复旦青年上下求索、交出自己的答卷作为微电子学院的博士生,复旦给予我的,是对理想主义的坚守,是为国家突破卡脖子难题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经过这场自我发现之旅,复旦人得以成为完整的人,烙上母校永远的精神印记。校党委书记裘新、校长金力等学校党政领导,教师代表,校友代表,各院系党政领导,机关部处负责人,毕业生家长代表等共同送别3540名2023届全体本科毕业生。红色基因、育人理念、学术风范,校史文化、创新文化、学科文化……这座百年学府积淀的传统、校训、校风、学风,内化于一场场活动之中。
《文化校历》作为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复旦版的示范性引领性项目,通过守正创新,传承和弘扬复旦精神和大学文化,培养复旦人的独特气质。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复旦大学20字育人理念,写入《文化校历》,也成为贯穿其中的一根主线。大学的天空,是学术的天空,是文化的天空。毕业晚会建设《文化校历》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
何为复旦?如何做卓越而有趣的复旦人?8月31日下午,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给本科新生上开学第一堂思政课。开学典礼一类是致敬大师的活动。

相辉堂文艺演出当你毕业了,留在你脑海中的复旦记忆是怎样的?是什么成为你生命中挥之不去的烙印?也许,你不会记得成绩单上的分数,却会记得相辉堂里聆听的大师讲座,在北区食堂欣赏的钢琴演奏,在光草上经历的百团大战……这份《文化校历》,提前包圆了你未来在复旦的精彩。翻开手册,第一感觉是震撼,2023级技术科学试验班陆佳怡说。例如,去年刚启动的相辉学术文化节,直接面向校内各课题组。而10月登场的历史学学科周,以史学与时代为主题,举办活动的不是一个院系,而是由历史学系、文物与博物管学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文史研究院等多个相关单位共同承办,在交叉融合中,带来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新著出版座谈会、思想史高端论坛和南方丝绸之路高峰论坛。
这也是复旦首次通过文化校历的形式集成全校各种文化活动。除了二级单位组织的活动,学校从200多个学生社团中征集近300项活动,并根据活动主题、规模及质量方面筛选,最终选出80多个特色社团活动纳入《文化校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成为复旦文化引以为傲的标签。打开这本册子,仿佛打开一个复旦宇宙。开学健康跑这些活动面向全校师生,面向校友和大众。
学术讲座能不能从一月到全年,从一个学院承办一次,到一个学院承办一周展示活动,形成学科周?并将之机制化、常态化、长效化?基于这样的思考,学校党委6月启动《文化校历》建设,打造新时代高校特色文化品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看完这本小册子,你打算加入哪个社团,参加哪次讲座或活动,养成什么艺术爱好,坚持什么运动习惯?对《文化校历》,你还有哪些期待,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

2023年,莫言在相辉堂作为29场学科周中的首场,生物生态学学科周的学术讲座、博物馆开放日、实验室开放日等活动蓄势待发。目前纳入《文化校历》的主要有以下四类活动。
发动和组织各学科,建设学术高压氧舱学科周成创新文化亮点2012年,杨振宁在光华楼开设讲座杨振宁在台上演讲,台下黑压压一片挤满了学生,有站着的,有坐着的,走廊里、过道上也都是学生。每周、每月、每学期和每个假期,数百场活动安排提前预告,让师生校友个性化选择,更好把握学校脉动。学校将以《文化校历》为窗口,加强文化建设,让大学的文化,犹如阳光、空气和土壤决定万物生长一样,对师生发挥潜移默化作用,促进同学们的学习成长,丰富师生的学术旨趣和校园生活,解决培养卓越而有趣的复旦人的土壤问题,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沃土。启动两个多月来,工作专班面向全校各单位、各部门征集了2023-2024学年608项活动,最终筛选保留下近400个规模较大、影响力较深、覆盖面较广的活动,体现复旦文化的丰富多彩与厚重。例如,烈士纪念日向复旦英烈敬献花篮,清明缅怀致敬复旦先贤,还有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升旗仪式、一二·九歌会等。文体活动是大学文化的重要部分,相辉堂、体育场,曾留下众多校友美好的集体记忆。
希望借此契机充分展现复旦生物生态学科风采,提升学科影响力,彰显文化软实力。浦江科学大师讲坛第四类是文化体育活动。
未来,该文化节还将助力更多复旦课题组的学术文化建设,引导研究生树立科研报国志向、关注基础研究创新,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新生走进校园,手持一本承载复旦文化底蕴和精彩校园生活的《文化校历》,感受复旦历史的厚重、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为全校最年轻的二级院系,口腔医学院将在9月举办口腔医学学科周。04:迭代今天,正大体育馆,身着书院服的2023级复旦本科新生拿到崭新的《文化校历》,在翻阅与讨论中,不禁对未来四年多了许多憧憬。
有的学科周与全国性重要纪念日联动,例如法学学科周放在国家宪法日当周,航空航天学科周放在中国航天日当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周放在世界环境日当周,新闻传播学科周放在中国记者节当周。平时爱好跑步和篮球的他,对体育类社团活动最感兴趣。拿到《文化校历》后,2023级自然科学试验班黄帝裳说。未来,师生校友每天都能在复旦邂逅一场学术报告,邂逅一场文体活动,邂逅一场社团活动,邂逅一场高水平展览。
哲学学院原计划把学科周放在原有的由哲学学院分团委和学生会组织的学术文化节索菲亚人文节的范围内组织和展开,以学生活动为主,但后来在此基础上增加学科建设内容,并将范围从学生层面扩大到教师层面,把内容提高到学术性与国际化程度更高的水平上,将主题定位在扎根学术、守护思想、引领时代这一哲学学院的办院宗旨和学科的发展方向上。学校不定期听取师生校友意见,不断改进,创造属于复旦师生的传统和记忆。
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陈浩明表示。02:亮点集成全校创新文化、育人资源搭建育人文化新平台打开这本首次公开亮相的《文化校历》,琳琅满目的校园活动扑面而来。
学校今年推出的这份‘文化校历,是送给新生们的一份充满复旦气息的大礼。丰富、紧凑、纯粹,这就是我向往的大学生活。
通过发动和组织各学科,建设学术高压氧舱,让学术成为大学永远的灵魂。哲学学院党委书记袁新说:办‘学科周要紧紧围绕一流大学建设展开,一流大学建设核心就是一流学科。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知识会遗忘会过时,但大学文化给学生带来终生的烙印。暑期社会实践《文化校历》并非无所不包,而是精挑细选。
二是赋能,提升学生成才能力,学工部部长艾竹说。包括重要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高端论坛、重大学术赛事等,同时,复旦第一次全体学科院系举办学科周,集纳各院系承办的重量级讲座。
这是一份贯穿全年的集成清单。让卓越而有趣成为复旦文化的鲜明特色,复旦旨在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复旦特质、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制图:实习编辑:章一诺责任编辑:李斯嘉。把校庆文化从一月放大到全年,是为了充分展示复旦的学科文化。 |